味蕾所尝,跨越山海
@遇外滩
遇外滩到底有多红?2年之前,这间餐厅不过在少数人里口口相传,因为所在地的交通不算便利,去遇外滩吃饭的人,大多是怀有对于食物的真爱的,2年之后,遇外滩荣登米其林榜单,一星荣誉让这间原来低调的餐厅,一下子红了起来。
红蟳蒸米糕是福建本地的一道大菜,据说每每遇上婚宴,闽南那里都会准备上这道寓意生活幸福的经典手路菜。遇外滩从开张伊始就提供这道经典的闽菜代表,所获好评无数,但对于挑剔又想要尝鲜的食客来讲,只有一道菜压阵是完全不够的,他们需要看到更多创意。
鲍鱼,是传统的海八珍之一。在传统闽菜佛跳墙里,鲍鱼是必不可少的原料。在遇外滩,你可以毫不意外地遇到佛跳墙,但真正让人惊艳的却是一道使用本地调味料沙茶制作而成的沙茶14头吉品溏心鲍。干鲍发制,加入锅中慢慢煨,在以肉、鸡、鸭、沙茶制作而成的底汤中焗上一整天,终于可以吃上这道风味浓郁的大菜。胶质带来的黏糯感、沙茶酱自身的咸鲜、鲍鱼的嚼劲与本身的鲜甜融合在一起,这种强而有韧劲儿的味道,叫人难忘。最妙是旁边带着的一口米线,裹上酱汁塞到嘴里,巧妙地融合了所有的风味,给了自己一个近乎完美的收尾。
当然,这张融合了厨师诚意的秋季新菜单里,还有许多让人惊艳的存在。比如说味道极为清鲜的鸡汤汆海蚌,就是刀工与火候的相逢,而15年老萝卜蒸东海带鱼,则又带上了一点家常的味道,至于武夷山岚谷熏鹅,更是将福建当地岩茶的香气沁入到了鹅肉之中,一口下去,有山岚之意在口中激荡。
当宁波菜遇上西餐灵感
@甬府
要说上海滩上谁做宁波菜名气响,那大概率是要说到甬府的,而整个甬府餐饮系统里的甬府尊鲜、甬府小鲜,多少也得益于此,在开店之后不久,便迅速地红火起来。至于为什么上海人会如此热爱宁波菜,其实这件事也很好解释,毕竟掰一掰手指,每个上海人身边,多多少少都会有几个祖籍是宁波的亲眷朋友。
甬府以传统宁波菜起家,为了找一道宁波老菜,创始人翁拥军会带着自己的团队一起在整个大宁波范围里仔细探访,奉化芋艿羹、汤团这两道菜就是经典案例,看似不经意,实际上处处都是细节。
一道惠灵顿带鱼,让人眼前一亮。作为今年甬府悄悄在私人宴席上放出来实验性菜品,这道中西结合的菜品从摆盘上就带出了西餐的特点。东海带鱼剔骨出肉,以酥皮包裹,用传统惠灵顿牛肉的做法将其烤制而成,皮酥肉嫩的口感里还带着些许扎实——毕竟把带鱼肉裹在一起之后,这种口感的强度跟平时肯定不一样。不过联想到坊间传闻,甬府计划在上海开设自己的西餐厅时,便也会想,这道菜的出现,会不会一种小范围内的试水。
在野生大黄鱼稀少的条件下,能收获到野生大黄鱼的餐厅,通常都十分有底气。甬府的传统黄鱼面疙瘩,看似家常,实际上暗藏玄机。野生大黄鱼剔骨取肉,熬煮成汤,加咸菜吊鲜,汤烫而鲜,面疙瘩口感滑韧,越嚼越香,吃完主食再喝上一口尚未冷却的汤,这滋味,鲜到掉了眉毛。
吃一席精致淮阳风情
@久席
淮扬菜在美食爱好者的心目中,地位可谓斐然,其精细的风格让许多人都为之叹服。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成就,当然是跟淮扬菜的发源地扬州本身的历史有关系。当时的扬州商业发达,盐商亦在此间占据重要地位,而这些富商们闲暇之余,便开始了对于食物风味的追求,府上的厨师们自然也投其所好,以至于到了后来,这些富商府内的,多多少少都有些经典菜式。久而久之,这种对于美食的追求之风亦传到了大众生活之中,以至于扬州地区后来都以美食出名,遇到时节,便非得尝一尝时令味道不可。
开在曹家渡吉臣酒店里的久席,打的便是“四季淮扬”的招牌。一年四季,风物不同,滋味自然也是有区别的。譬如此时的软兜,就是一绝。
所谓软兜,也叫“长鱼”,说白了其实就是鳝鱼,因为生长于水中田边,身滑体软,农人在捕捞时常常使用布兜,故而得名。作为江苏地区的传统名菜,软兜向来属于待客中的经典之选。久席的软兜来自苏北灌溉渠芦苇荡,用的是一物两吃的概念,一半红烧、一半爆炒,红烧的风味浓郁,爆炒则带有明显的香辣鲜嫩之感,十分有趣。
至于狮子头,更是不可错过。久席的狮子头使用鮰鱼和黑毛猪肉一起制作而成,口感彷如雪花入唇齿,细腻轻盈而鲜美无双,再加上时令菌汤一起炖制,其鲜美醇厚,更是让人眼前一亮。
一条雅片鱼的六种风味
@东莱·海上
开在上海人民广场附近的东莱·海上,并不好找。这间门面简朴的小店隐藏在车流鼎沸的延安路旁边,和其他网红店汹涌的排队人潮比起来,极为低调,可一旦当你推开门走进去,那种热烈的气氛却瞬间会让人一惊,“原来这地方竟然有那么多客人!”
但凡一家餐厅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客源,大概率和“高性价比”脱不了关系,已经在这里开了12年的东莱·海上便是如此——在开渔的季节里,能花上200元不到的人均价格,大快朵颐一顿来自威海的海鲜,还要啥自行车呢?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