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琴演奏家龚一、作曲家顾冠仁、笙演奏家翁镇发、琵琶演奏家吴玉霞不仅都是民乐界的大家,也都与上海民族乐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11月29日晚在上海音乐厅,四位大家与上海民族乐团同台,共同带来了“丝竹春秋”民乐名家音乐会。
四位大家与上海民族乐团同台
作曲家顾冠仁是上海民族乐团老团长。现场,在驻团指挥姚申申带领下,上海民族乐团连续献演了顾冠仁的《将军令》《岁寒三友——松、竹、梅》,前者作于1980年代,根据传统戏曲器乐曲牌改编而成,后者则是顾冠仁晚年旅居海外期间的原创。
当晚,78岁的顾冠仁童心大发,还客串起了指挥,牵手61岁的琵琶演奏家吴玉霞,联袂演出了他的琵琶协奏曲《王昭君》。
《王昭君》根据王昭君远嫁漠北、出塞和番的故事创作而来,过去有不少名家演出过。吴玉霞第一次演奏,带来了全新的阐释,“她有她的理解、她的处理,非常有道理。”顾冠仁说。
吴玉霞从小生活在上海,曾多次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。通过这次合作,她发现,上海民族乐团的一批年轻演奏家,为乐团带来了到全新的气象。
“老艺术家是民族音乐的宝贵财富。”顾冠仁认为,上海民族乐团历来对传统、对老艺术家很尊重,“有没有传统,有没有老艺术家在乐团里起作用,我感觉是不一样的,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年轻人学习、继承、发扬的地方。”
71岁的笙演奏家翁镇发领衔演绎了德国作曲家恩尤特·施奈德的笙与乐队作品《易》。作品灵感来源于中国《易经》,三个乐章分别展现了激昂、忧郁、平和的音乐情绪。在这样一首颇具难度的现代派作品里,翁镇发游刃有余,给乐团演奏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龚一同样是上海民族乐团老团长,连续独奏了《潇湘水云》《乌夜啼》两首传统古曲。
“南宋时期社会不稳,知识分子感慨时事飘零,写了《潇湘水云》,难度高,起伏大,很好听。另一首风格要变,所以选了向往自由美好的《乌夜啼》,五百多年了,它的曲词结构、技术手法和今天的很多音乐创作基本一致,比一般的古曲更接近现代观众的审美。”龚一说。
少有人知道,龚一与以难度著称的《潇湘水云》是久别重逢。此前一年多,他的左手出现了无力等症状,手指不能收放自如,遍寻名医无果,很长时间内无法弹奏高难度曲目,“如果以100分为标准,我现在考了85分。”
前段时间,双十一晚会上,79岁高龄的龚一还与乐华七子NEXT里的七位“小鲜肉”,跨界合作了一曲《竹影琴声》,有人惊艳,也有人疑惑。
“有人说,古琴怎么可以到这个场合去?小鲜肉的长袖子划来划去算什么?但一定要老气横秋,胡子摸摸,小对襟的布衫一穿,才算是古琴吗?”
龚一认为,艺术功能是多种的,群众审美也是多样的,但有一条要讲究——艺术必须积极向上,而为了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古琴这样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,眼界应该开阔一些,“你可以听古曲,也可以听现在的新创作,听移植的流行乐曲,目的都是弘扬这门艺术。”
发布评论